查看原文
其他

苏东坡的最后一个中秋节

陈卫卫 读库小报 2021-09-21
苏轼画像。宋代李公麟绘,清朱野云摹绘。


北宋时期有两个中秋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日子。


一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节。这天晚上,时任山东密州知州的苏东坡和几位同事在高台上对月畅饮,诗情喷薄而出,写下《水调歌头》一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这个日子狠狠撒了把催化剂,逐渐成为除春节外最有存在感的节日。


公元1100年,宋徽宗元符三年中秋节,是苏东坡生命中最后一个中秋。这一天过得同样愉快,充满“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因为一条阳光大道正在他面前再次展开。


其实这一年苏东坡已经六十五岁,被贬到海南三年了。回忆往事,他的大半生就像在坐过山车,运程曲线堪比中国股市。


1093年(宋哲宗元祐八年)前,他创造过十七个月内连升六个品级,飞越十二个官阶的官场奇迹,直到担任正三品翰林学士、知制诰,负责起草重要诏书和国书,而且成为小皇帝宋哲宗的老师。


1093年之后,苏东坡的命运变成自由落体状态。短短五六年时间,由三品高官降到九品虚职,连降七个品级,十四个官阶,同样创造了官场记录。


1097年(宋哲宗绍圣四年)早春,苏东坡被放逐海南,跌入人生谷底。朝廷给了他一个“琼州别驾”的虚职,无权无薪,到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州)监视居住。


海南岛是北宋最偏远的领土,而且与大陆隔着一道平均宽约30公里的琼州海峡,风高浪急。岛上不产粮食,缺医少药,大片土地处于蛮荒状态。在宋朝人眼里,那里简直是一幅地狱景象:“盖地极炎热,而海风苦寒,山中多雨多雾,林木阴翳,燥湿之气不能远,蒸而为云,停而为水,莫不有毒。”对于已经62岁,年老体衰的苏东坡来说,政敌们无非想让他在那里肉体消失。


苏东坡坐船入海前,“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他自己也抱着必死的心态,预先留下遗嘱:我到海南给自己找块墓地,丧事不用你们操心,就让我在那里自生自灭。陪他渡海生活的只有小儿子苏过,其余家人全被他留在大陆。


1100年,苏东坡在海南已经度过三个年头。这几年里,他的心态已经修炼平和,就像一只放空的气囊。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使命感——“天其以我为箕子”。西周初年,武王把箕子分封到朝鲜半岛为王,在那里播下了文明的火种。他把自己比成箕子,也要立足海南传播中原文明。


五月的一天,天高云淡,椰风吹拂。忽有朝廷委派的差役找到苏东坡的茅屋“桄榔庵”,把这位文豪又拽回大陆上的前尘往事。


原来,年初宋哲宗驾崩,宋徽宗上位。新人新气象,又要拨乱反正了!朝廷让苏东坡返回大陆,去廉州(今广西合浦)监视居住。虽然没有平反,但人事政策出现了松动。


大半生的荒诞,让苏东坡的心被厚厚的冰面封住。但这个消息仍像一阵春风,把冰面吹开一丝缝隙。他养了只爱犬,“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连小狗都高兴得摇头摆尾,可以想象他跟儿子的开怀。


临行前,当地百姓纷纷相送,他写了篇《别海南黎民表》表达深情厚意,然后跟好友一一告别。其中一位叫赵梦得的朋友,曾帮过他不少忙。回程渡海前,他特地登门辞别。可惜赵先生北去未归,苏东坡满心遗憾,于是写了一张帖,请他儿子转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渡海帖》,现在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帖中写道:听你儿子说你可能到了广西,期望咱们能在雷州见一面,否则不知何年何月能再相聚了,希望你照顾好自己。


六月二十日晚,苏东坡登上返回的航船。高天澄碧,月光灼灼,风平浪静。回想这几年离奇的经历,老头儿淡然且释然,写了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人心本来就跟海天一样明净,欲以浮云蒙蔽的行为注定要失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我在这海岛上九死一生,但也没什么怨恨,就当是一场奇绝的游历吧。


由于连日大雨,陆陆难通,苏东坡雇了条小船沿海岸而行,终于在七月初来到贬谪地——廉州。挟着大半生积累的赫赫功名,加上曾做过帝王之师,堪称下凡的文曲星,苏东坡的回程成为尽人皆知的大事。他的莅临,在合浦文人圈掀起一阵热潮。恭候已久的太守张左藏和几位名士把他接到一座环境优美的私家园林安顿下来。一位老朋友——石康县令欧阳晦夫也特意前来探望,还带了头巾、琴枕做礼物,让他感到了人情的温暖。


在合浦,苏东坡要么和新朋旧友品茗谈诗,要么踏访名山古刹,心中冰块逐渐消融,整个人慢慢恢复了元气。一天,张左藏叫人捧出合浦特产龙眼招待苏东坡。品尝了几颗,他赞不绝口,连叫“佳品、佳品,质味殊绝,可与荔枝匹敌!”


经历半生磨难后,居然能保存完好之躯返回大陆,苏东坡既感幸运,也更加重视起健康养生。他在《东坡志林》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元符三年八月,余在合浦,有老人苏佛儿来访,年八十二,不饮酒食肉,两目灿然,盖童子也。”这位老人从小吃斋修行,神采奕奕,而且他有两个年过九旬的哥哥也坚持修行,依然康健。苏东坡心向往之,两人聊了很久。


苏东坡甚至一改自己爱酗酒的老毛病,规定每餐只喝一小杯酒,吃一小块肉。如果实在需要陪客,那就数量各增三倍,不能超过。他还写了张告示,参加宴席前先拿出来广而告之。要是大家不答应,他宁肯不赴宴。


在廉州住了一个多月,又来了一封诏书,朝廷让苏东坡改到湖南永州居住,离中原更近,算是个好消息。苏东坡决定过完中秋再走,以不辜负朋友们的热情。


1100年的中秋节,苏东坡就是跟张左藏等士人一起欢度的。在赠给张左藏的《留别廉州张左藏》一诗中,他兴致盎然地描绘了那天的美食美酒:


编萑以苴猪,墐涂以涂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

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1076年中秋,苏东坡写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上天入地,气势恢宏,这是大幸福。


这首诗主要聚焦于宴席美食,充满细节,是小确幸。虽然立意不算高远,但说明老头儿恢复了生活的热情,那个人见人爱的东坡先生终于回来了。


诗中第一句是讲当地一种特色美食——烤乳猪。“萑”是芦苇,“苴”是野草,即将乳猪宰杀后去掉内脏,膛里填满红枣等滋补食材,外面以清香的苇草包裹,再裹上黏土进行烘烤。烤熟后去掉泥壳草灰,香味扑鼻;第三四句是描述一种甜瓤儿的小馅饼,“酥”是乳制品,“饴”是麦芽糖,估计很香甜,可以理解为宋代的月饼;“真一酒”是苏东坡自己做的佳酿,有滋补养生作用。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早听说合浦人知道我的诗名,今天特地带来我酿的美酒,给大家助兴。


东坡先生的最后一个中秋节,就在这样一片祥和与憧憬中热热闹闹地过去了。


官命难违,苏东坡于月底再次启程。他从合浦乘木筏溯江而上,途经广州,与两个儿子相聚后,又向北往湖南永州而去。好事接连而来,途中又传来一道诏书,这次彻底将他解放了:“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外军州任便居住。”成都府玉局观是个以道观命名的虚职,一般用于退休官员挂名领薪。也就是说,现在的苏东坡既可享受一份七品官职,领一份薪水,还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养老。真的自由了,老头儿迎来了新生!


苏东坡坐着船一边北航,一边琢磨自己到底去哪里落脚。最后出于远离政治中心开封的考虑,选择了以前印象不错的常州(今江苏常州)作为晚年的归宿地。


相比于七年前,苏东坡从河北定州一路被贬向南,这次从南一路北归,心情的差异和受欢迎的程度有天壤之别。这次有如王者归来,而且一路都有传说朝廷要把他重新召回中央,甚至要推向宰相高位。沿路无数士人争相拜访,地方官员无不热情迎送。第二年六月到达常州时,天气酷热,苏东坡坐在船上戴顶小帽,穿件短袖坎肩,竟然看到岸边涌来上千百姓追随前行。他不禁笑着说,这是要看杀我呀。


虽然苏东坡早已淡泊名利,但身心的解放,还是让他焕发出创作的豪情。一路兴致勃勃,尽情挥洒。据统计,他从广东登岸,到第二年来到常州的这一年余旅程中,写下230余篇诗文,与海南三年的创作篇数差不多。而且许多被刻成石碑,楹联等,成为流传至今的珍贵文化遗产。


1101年7月28日,老天爷看着苏东坡这一路折腾得差不多了,狡黠地笑了笑,拍了拍手,猝不及防把他收回了天国。去世前,高僧在他耳边大声嘱咐:“端明(苏东坡曾任端明殿学士)宜勿忘西方!”苏东坡喃喃应道:“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在临终前再次表现了他的通透:西方极乐世界不是着力求来的,在于平时点滴觉悟的累积。



本文作者:陈卫卫
资深媒体人、撰稿人、设计师。
出版有人文地理和艺术创作类图书多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